如何保護修複生物多樣性?複旦濱海濕地研究登Nature新子刊創刊號

發布時間:2025-01-22瀏覽次數:10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資本。在我國及全球海岸帶地區,鹽沼、紅樹林、潮灘等濱海濕地是魚類、貝類、鳥類等諸多具有重要經濟和生態價值的水生生物的關鍵棲息生境,具有豐富、獨特的生物多樣性,但隨著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向海岸帶的快速集聚,濱海濕地生物多樣性喪失態勢嚴峻。為扭轉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態勢,我國等196個國家簽署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公約》提出,至2030年至少保護30%的濱海濕地等海岸帶生態係統,修複至少30%的退化生態係統。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高效保護修複濱海濕地?

近日,受自然綜述•生物多樣性(Nature Reviews Biodiversity)主編Alexa McKay博士邀請,万博英超狼队网官方网 /濕地環境保護與生態修複全國重點實驗室/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上海長江河口濕地生態係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賀強團隊在該期刊創刊號發表題為“Coastal wetland resilience through local, regional and global conservation”的論文,在分析全球濱海濕地分布和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通過尺度的透鏡,闡釋了局域、區域和全球等不同尺度上濱海濕地的人為脅迫及其韌力(即承受人為脅迫並快速恢複的能力)的調控因素,為濱海濕地生態保護修複提質增效構建多尺度新框架。

1 作為陸地和海洋的交錯帶,濱海濕地具有諸多關鍵生態功能

通過分析濱海濕地的全球分布格局和相關生物多樣性,研究發現,全球現有約354,600–355,120 km2的濱海濕地(鹽沼、紅樹林和潮灘),其中許多分布於中國、尼爾利亞、印度、緬甸等人口高度密集、經濟發展壓力大的國家和地區;濱海濕地生物多樣性受脅程度高,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收錄的1589種濱海濕地動植物中,17%為瀕危和近危物種,瀕危/近危哺乳類和軟骨魚類動物更高達71%83%

通過整合分析不同空間尺度上濱海濕地人為脅迫的變化趨勢,研究提出,雖然近年來隨著保護力度的強化,圍墾、捕撈等一些局域尺度人為脅迫在部分國家或區域已開始減弱,但養殖、生物入侵、氣候變化等人為脅迫,特別是區域尺度和全球尺度上的人為脅迫,預期在未來仍將持續加劇。這些區域和全球尺度的人為脅迫雖在短期內常不會直接導致濱海濕地的大幅喪失,但可通過影響生物多樣性等而降低濱海濕地的質量。

2 不同空間尺度下濱海濕地麵臨的人為脅迫及其隨時間的預估趨勢



研究進一步提出,濱海濕地對人為脅迫的韌力由濕地的質量決定,受不同尺度上物理(沉積物供給、潮汐狀況、地形地貌等)和生態因素的調控。局域尺度上,留棲生物的多樣性及其相互作用是影響濱海濕地韌力的主要生態因素;區域尺度上,跨係統遷徙物種、物種隨陸//水的擴散、影響濱海濕地邊界橫向和縱向移動的生物均可影響濱海濕地的韌力;全球尺度上,全球性或跨區域遷徙物種也可顯著影響濱海濕地的韌力。局域、區域和全球尺度因素對濱海濕地韌力的影響通常並不獨立,而是存在跨尺度互作效應。

通過分析全球濱海濕地保護地和修複工程發現,雖然就全球平均而言,濱海濕地保護地已超過了濱海濕地總麵積的30%,但保護修複狀況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差異明顯,保護修複成效往往缺乏長期評估,鹽沼、紅樹林、潮灘等濱海濕地的持續喪失態勢在全球範圍內尚未得到逆轉。未來需要在局域、區域和全球等多個尺度上,推動濱海濕地保護修複從重點關注濕地麵積向著力提升濕地質量和韌力轉變,促進濱海濕地生態保護修複的提質增效。



3 全球濱海濕地保護修複工程變化趨勢及成效分析



該論文由狗万外围充值 聯合荷蘭、美國、新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家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賀強教授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課題組研究生李祖昂為第二作者,承擔了數據分析、圖件構思等工作。李博教授、吳紀華教授等為相關研究提供了長期指導。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資助。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358-024-00004-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