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Nano | 服部素之課題組合作通過高速原子力顯微鏡分析了AMPA型離子型穀氨酸受體的結構波動與二聚體分裂

發布時間:2024-08-24瀏覽次數:10

  哺乳動物大腦中的快速興奮性突觸傳遞的主要介導蛋白, AMPA受體(α-氨基-3-羥基-5-甲基-4-異惡唑丙酸受體, AMPAR)定位於穀氨酸能突觸的突觸後致密區,介導快速興奮性突觸傳遞。AMPAR具有較大的細胞外N端結構域(NTD),這對於AMPAR在突觸位點聚集至關重要。然而,NTD的動力學和控製其突觸聚集的分子機製仍然是難以捉摸的。


        2024824日,狗万外围充值 服部素之團隊和日本金澤大學的Mikihiro Shibata團隊聯合在ACS Nano在線發表題為High-Speed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Reveals Fluctuations and Dimer Splitting of the N Terminal Domain of GluA2 Ion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Auxiliary Subunit Complex的文章。


  在本研究中,使用原子力顯微鏡(HS-AFM)直接觀察到了在脂質環境下AMPARGluA2亞基與跨膜AMPAR調節蛋白 (TARP γ2 ) 配合的NTD的構象動力學。靜止和激活/開放狀態下GluA2-γ2HS-AFM結果顯示了NTD二聚體的波動。相反,在脫敏/關閉狀態下,NTD二聚體采用分離構象,波動較小。這種NTD二聚體分裂導致AMPAR之間的亞基交換,增加了與突觸蛋白神經穿透素1 (NP1) 相互作用位點的數量。此外,HS-AFM研究表明,NP1通過N端二硫鍵形成環狀八聚體,並與NTD尖端結合。這些發現揭示了一種分子機製,在形成八聚體後,NP1分泌到突觸區域並結合到GluA2NTD尖端,從而橋接和聚集多個AMPAR,從而解釋了NTDAMPAR突觸聚集中的關鍵作用,並為突觸傳遞的基本過程提供了有價值的見解。


  万博英超狼队网官方网 的服部素之研究員與日本金澤大學納米生物科學研究所的Mikihiro Shibata教授是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Ayumu Sumino助理教授、Takashi Sumikama助理教授以及狗万外围充值 人類表型組研究院的前博士後趙一夢博士是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AMPAR結構示意圖和的HS-AFM結果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21/acsnano.4c0629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