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patology》雜誌刊發我院乙肝個性化治療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15-12-28瀏覽次數:3093

我國是乙肝大國,有3000多萬的慢性乙肝病人。I型幹擾素(IFNα)是治療乙肝的一線藥物之一,但是其存在療程長、有明顯副作用和價格貴等缺陷,更重要的是乙肝病人使用IFNα治療後,其有效反應率尚不足50%。如果我們能找到一種分子標記,在乙肝病人治療前就能判斷IFNα對其是否有效,則將使得可能無效的乙肝病人避免耽誤病程、免遭副作用之苦和少花冤枉錢。

兩年前,我院蔣德科老師等發表於Nature Genetics [2013,45(1):72-7]雜誌上的研究論文首次發現STAT4基因的遺傳多態與乙肝病毒導致的肝癌發病風險顯著相關。STAT4是IFNα作用途徑——JAK-STAT信號通路的關鍵分子,它能夠被IFNα所激活,並影響IFNα下遊信號分子的表達。因此,我們推測STAT4基因多態可以作為判斷IFNα治療乙肝療效的分子標記。

我院徐劍鋒教授、餘龍教授和盧大儒教授等課題組與國內十餘家醫院開展合作研究,收集和隨訪了兩組分別使用傳統幹擾素IFNα-2b(224例)和長效幹擾素PEG-IFNα-2a(242例)治療的HBeAg陽性的慢性乙肝病人,分析其療效與STAT4基因多態——rs7574865之間的關係。發現在兩組不同幹擾素治療的乙肝病人中,STAT4 rs7574865的基因型都能夠很好地預測IFNα治療乙肝的療效(P=0.01和9.74×10-5)。這項新發現,將有望應用於指導臨床使用IFNα治療乙肝,幫助優化乙肝治療方案,使乙肝個性化治療成為可能。

我院的蔣德科副研究員、錢吉高級工程師和北京協和醫學院的伍曉盼副研究員是本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我院的餘龍教授、盧大儒教授和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劉英教授是本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狗万外围充值 是文章的第一單位。本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狗万外围充值 “卓學計劃”等科研項目的資助。

文章鏈接: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hep.28423/abstract

Baidu
map